2019-04-28 10:11:50来源:中国金融商报网为加快“畅通郑州”建设,对郑州交通拥堵治理情况进行了调研,民建郑州市委调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杨三平同志(右一)对于所存在的问题,提出以下相关建议。
一、郑州市区交通拥堵治理工作情况
(一)着力构建城市快速路网
道路建设是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。
(二)着力实施高速免费通行
郑州籍小型客车行驶部分高速公路实施免费通行政策。
(三)着力推进公共交通发展
发达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,地铁,公共交通,共享单车等有效缓解交通拥堵、方便居民出行、降低能源消耗具有重要作用。
(四)着力加强交通环境治理
建立完善城市智慧交通运行管理平台,优化交通组织管理。
(五)着力提高道路管养水平
随着交通运输量的持续增加,城市拥堵的日趋严重,市区道路超负荷使用,道路的破坏磨损程度与日俱增。
二、郑州市区交通拥堵问题原因分析
(一)汽车拥有量激增与道路资源不匹配
近几年郑州建成区面积不大扩大,新建多条城市道路,同时也打通了多条“断头路”,但城市道路建设的速度仍然与车辆增长的速度无法匹配,车辆与道路资源的矛盾进一步加剧,市区交通承受巨大压力。
(二)城市多组团多中心结构格局不清晰
郑州中心城区聚集了大量的公共基础建筑及各区域基础设施不完善,各组团及中远郊区域对中心城区的依赖性强。组团(副中心)居民跨区上班、上学、购物、医疗等人流猛增,其主要特点是潮汐性,加重中心城区交通压力。伴随着区域人口“迁徙”,郑州的“潮汐”效应越来越明显。
(三)通勤的向心性造成交通流分布不均衡
随着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的增加,交通拥堵问题主要出现在早晚高峰时段,比较集中在几个主要路段,表现为“时间规律性、地点固定性”,且基本为单方向的交通拥堵。主干路既承担着交通性道路的任务,又承担着生活性道路的任务,沿线布置了大量的商业设施,车流过于集中,停靠时间长。铁路线对城市的分割,造成贯穿城区的主干路少,断头路多,次干路、支路、背街小巷不畅,路网疏解功能不完善,造成主干路交通压力过大。
(四)有限的停车供给与停车需求矛盾更加突出
停车空间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节点。郑州中心城区土地已趋于饱和,可用于建设立体停车场的土地面积较少,同时土地产权的协调问题比较难,而且对于立体停车场建设的资金补助力度还不够大,造成立体停车场增长速度缓慢。大量老旧小区建设时并未配备充足的停车位,甚至没有规范的停车位。一些新建小区居住密度较高,由于内部空地有限,地下停车位也难以满足停车需求。部分居民不愿购买开发商出售的车位,为了节省停车位租金,而长期将车辆停在小区内外的非正规车位上。以上因素综合作用下,城市道路上非正规停车现象比较常见,挤占大量道路资源,加剧了市区道路(尤其是支路)上的交通拥堵。
(五)交通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
混合交通也是造成城区部分道路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城区部分路段的交通渠化不合理,在部分干路与支路交叉口,缺少安全岛、导流标线等渠化设计,同时也存在交叉口车道功能分配不合理、与信号控制不协调等现象,导致停车、起车次数多,降低了交叉口的通行效率。规模数量巨大的小汽车、电动车、自行车及行人等多种方式混行,汽车和电动车违法行车停车、共享单车乱停乱放、行人乱穿道路的现象仍然普遍,交通执法难度大、执法效果不理想,导致秩序混乱、通行能力下降、安全隐患严重。
三、缓解郑州市区交通拥堵问题的几点建议
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关乎民生、关乎发展。随着市民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需求,郑州当前的“缓堵保畅”任务仍然十分艰巨,需要综合施策,采取更加有力、有效的措施缓解市区交通拥堵,方便市民快捷出行,保障城市有序运行。
(一)加快实现多中心均衡发展
城市多组团多中心均衡发展,实现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均衡化分布,可以缓解单中心集聚带来的压力,疏解中心城区相对较高的人口,缩短长距离通勤,从而减轻交通拥堵。对于郑州来说,要按照“东扩、西拓、南延、北联、中优”的发展思路,持续优化市域空间布局,加快形成“主城区、航空城、多组团、多节点”城镇体系,引导城市从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转变。加快推进新城组团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,推动中心城区功能疏解,有序推进产业转移,鼓励优质教育资源、优质医疗资源向新城组团转移,带动人口转移,有效减少交通生成量。
(二)加快提升城市交通路网体系
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和交通建设,加强对交通道路布局研究和远期规划,综合考虑道路交通疏解能力。抓好城市路网建设工程,形成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,更好地满足郑东新区、航空港区等组团与主城区长距离出行和交通分层组织的需求。加快城市环城快速路建设,将越来越多的车流分流到环线,减轻中心城区道路拥堵状况。加快推进停车基础设施建设,在盘活停车资源存量、扩大停车设施总量、优化停车需求增量上下功夫,推进路侧停车管理改革和老旧片区停车挖潜,设立停车秩序严管道路,进一步提升驻车换乘(P+R)服务水平。
(三)加快推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
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全球城市解决交通难题的首选策略。郑州面临用地瓶颈多、人口密度大、环境污染重等问题,发展运量大、污染小、能耗低的公共交通,对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有积极作用。加大公共交通系统投资,实现公共交通的全覆盖。加快轨道交通建设,抓好“米字+环线”轨道交通建设工程,全力打造“主城联网、组团通线、主要功能区高效连接”的轨道交通网络。积极发展“全域公交”。抓好公交场站和公交专用道建设工程,进一步完善快速公交系统(BRT),巩固提升“公交都市”创建成果。
(四)加快智慧交通建设
智慧交通是有效破解交通拥堵、全面提升交通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利器。加快全市交通大数据平台建设,通过集成和共享政府各部门现有的公交、出租车等智能信息资源,实现交通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,科学组织运力调度和客流诱导。加快智慧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建设,实现中心城区交叉口信号灯智慧联网控制。积极推广共享汽车、共享单车等共享交通新模式。推进建筑信息模型(BIM)技术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规划、设计、建设、施工、运营、检测维护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应用,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,延长城市道路的生命周期。
(五)加快提高道路管养能力
制定科学有序的道路修建和管养计划,强化相关部门的沟通,避免道路新建、改建、维护工程的交叉、重复施工,将因多重工程建设导致交通拥堵的情况降到最低。建立交通附属设施数据库,加快推进道路和管线普查工作,建立电子档案,依靠网络数据库,高效处理各类城市道路问题。完善路长制,赋予路长更多的管理协调权利,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。加强对城市路面裂缝、车辙、龟裂、坑槽、沉陷等病害问题研究,尽可能在预防性养护阶段,采用先进的检测形式,早发现道路的隐形病害,将道路病害问题控在源头、治在根部,尽可能减少道路病害大修工程,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打好基础、提供保障。
(六)加快提升交通管理水平
城市的道路畅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。持续开展交通秩序综合治理,严肃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。增强交通事故快速处理能力,避免人为拥堵。研究增加单向循环交通线路,最大限度提高既有道路通行能力。加强路面施工管理,减少施工给城市交通带来的阵痛。大力倡导绿色出行,加强对公交、慢行等绿色出行方式的宣传,让市民认识到公共交通对于拥堵治理的重要性,引导市民绿色出行、集约出行。大力倡导文明出行,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,营造文明出行氛围,维护郑州文明城市形象。
文章投诉QQ:840 233 998 投诉邮箱:840 233 998@qq.com
上一篇:济南交通委提醒您:道路千万条,安全第一条
下一篇:河南]平顶山市开展联合治超“天网行动” |